
由雷达财经创建文本 |编辑:彭程 |孟帅.在素有“凤凰”之称的孙宏斌的全力推动下,融创中国摆脱债务的征程在主力发展上再次开启。 11月5日,融创中国宣布,寻求高等法院批准该计划的请愿书将于2025年11月5日开庭审理,该计划已按照高等法院发布的命令获得批准。这一重大进展意味着融创中国已成功化解约95.5亿美元的外债风险。结合今年初完成的国内债务清偿,公司整体偿债压力预计将减轻近600亿元,每年可节省数十亿元利息成本。有分析认为,中国融创外债重组成功的关键在于其独特创新的“全程债转股”模式。在同时,融创中国的债务化解之路,离不开公司灵魂人物、董事长孙宏斌的个人勇气和坚定决心。尽管融创中国通过本次债务重组成为首家实际清偿海外债务的大型房企,但该公司仍面临业绩持续亏损、现金流紧张、未来合同销售被拒绝等诸多挑战。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公布的“2025胡润富豪榜”中,孙宏斌以96亿元的财富排名第753位。虽然这笔财富规模比去年增加了13亿元,但与2020年峰值720亿元相比,已经衰退了624亿元。外债重组获批,96亿美元债务基本清零。 11月5日晚间,融创中国宣布海外第二次重组方案约96亿美元债务获香港高等法院批准并于同日正式生效。据融创中国此前公告,海外债务重组方案获得1469名债权人投票赞成,占投票数的98.5%,对应债务金额的支持率为94.5%。这一投票结果高于香港法律规定的75%门槛。据了解,在海外债务重组过程中,融创中国创新性地采用了“全程债转股模式”。根据重组方案,融创中国向债权人新增两种强制可转债:一种转股价格为6.8港元/股,可在重组生效之日起6个月内转股;另一种转股价格为3.85港元/股,重组后18至30个月内可转股。此举,融创中国成为第一大地产该公司将所有美元债券转换为股权,并成为第一家将外债普遍清除为“零”的大型房地产公司。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一方案的改变将在不占用国内任何资金和资源的情况下彻底化解外债风险。以往房地产企业债务重组主要以扩张、以时间换空间为主。虽然部分房企提供了债转股重组方案,但总体比例不高。相比之下,融创中国的“全额债转股”计划则更为彻底。为了保证股权结构的稳定,融创中国还设计了“股权结构稳定预案”,向大股东孙宏斌提供了部分有条件的限制性股票。根据计划,孙宏斌将仅获得6年的限制性股票投票权等极其有限的权利。除非满足某些条件且不得处置、抵押、转让限制性股票。在很多人看来,融创中国顺利完成海外债务重组,离不开孙宏斌的个人回应和不懈努力。自融创中国出现流动性问题以来,孙宏斌始终与公司同生共死,表现出了非凡的企业家精神和责任感。他不仅自掏腰包借入4.5亿美元无息贷款,还多次用个人资产为融创中国信用背书,为债券展期提供担保。在艰难的债务重组过程中,面对房地产行业正在进行的深度重组以及市场复苏低于预期的诸多挑战,孙宏斌果断决策,迅速启动了第二次债务重组,启动了更为彻底的债务置换计划。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企业的“赌博”loodgi是孙宏斌的心头好,也表明了他对融创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天眼查对融创中国偿债之路的分析显示,融创中国于2010年在港股上市。回顾融创中国的债务化解历程,可以追溯到2023年。2023年1月,融创中国完成了160亿元内债的扩容。同年11月,通过“债转股+发行新票据”的方式,融创又完成了90.48亿美元的外债重组。但由于行业深度重组正在进行,市场复苏情况低于上次海外债务重组方案形成时的预期,中国信达(香港、孙宏斌)再次面临第二次境内外债务重组。 2024年,融创中国完成境内债务重组,总规模154亿元。这是也是业内首家完成境内公司债券总安排的房地产公司。它提供了四种主要选择:现金要约收购、赎回经济收益权、以资本偿还债务、扩大留存债务。目前,重组方案已进入实施阶段,预计将使融创公共债务减少近70%。外债方面,今年3月,融创中国宣布第二次外债调整,“寻求更全面的外债综合解决方案”。根据其披露的方案,本次重组是对总规模约95.5亿美元的外债进行追偿,包括公开市场债券、定向增发贷款等多种类型,旨在全面化解上市公司层面的债务风险。 10月14日,融创中国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海外债务重组方案获得1469名债权人的广泛支持,以高票成功通过。在海外债务重组正式获批之际,融创中国近期的经营状况也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融创中国实现利润约199.88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约41.69%。同期,公司所有者应占亏损约为128.1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约14.4%。坚守亏损表明公司经营状况正在逐步改善。销售方面,截至10月底,融创中国实现合同销售总额约327.7亿元,销售面积约108.9万平方米,合同销售均价约30090元/平方米。其中,融创山盖伊第一医院已成为市场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今年累计销售额突破220亿元,位居全国单台销售额第一。土地储备方面,截至2025年6月30日,融创中国包括合资企业及关联公司在内的土地储备总额约为1.24亿平方米(股权土地储备约为8624万平方米)。其中,未售土地储备约9200万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约6306万平方米)。融创中国表示,充足的土地储备是支撑集团未来逐步恢复正常运营的坚实基础。此外,今年上半年,融创中国在23个城市完成约1.49万套房屋交付,近三年累计交付68.3万套。融创中国宣布,公司计划到2025年交付超过5万台,年底基本完成集中交付工作。融创“重生”的曙光已初现,但挑战依然存在。尽管融创中国实现了95.5亿美元外债的巨额“零”,但公司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持续的亏损困境无疑是挡在融创中国面前的第一座大山。同花顺Ifind显示,自2021年以来,融创中国连续多年陷入亏损泥潭,大部分年度亏损都超过200亿元。今年上半年,融创中国再次录得归属股东亏损约128.1亿元。虽然亏损较去年同期减少约14.4%,但仍处于较大亏损状态。现金流紧张是制约融创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上半年末,融创中国现金及现金等值余额约44.04亿元,受限制现金约142.3亿元。同期,公司负债总额突破8000亿元,资产持股比例高达94.73%。销售端的疲软也给融创中国的发展蒙上了阴影。今年前10个月,融创中国实现合同销售总额约327.7亿元,同比下降约1/4。虽然平均销售价格同比有所上升,但整体销售规模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公司的现金流入和经营业绩。从产业环境来看,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21家房险公司债务重组重组获批完成,减债总规模约为1.2万亿元。尽管行业风险清理进程加快,但整体市场环境依然严峻,购房者信心缓慢恢复,房地产企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 “在支持政策不断出台的环境下,主要城市和重点地段将逐步企稳,但房地产市场的整体复苏可能仍需要一个漫长而漫长的过程。”孙宏斌在今年6月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对于融创中国来说,债务重组的成功虽然为公司赢得了重要的喘息机会,但仍需切实落实。要想真正扭转局面、逆袭,需要在很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先,确保交付是重建市场信心的关键一环,也是企业重回正常经营轨道的基础。为此,公司必须继续推进交付工作,确保实现5万台以上的交付目标。只有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交付,才能赢得购房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为公司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融创中国拥有大量分布于核心一二线城市的土地储备,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资产。尽管上海、北京等地区高端项目(如“一号院”系列)销售表现突出,但公司整体合同销售金额仍面临压力。如何加速其他项目的销售,成功盘活剩余存量物业,也是融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此外,由于房地产行业正处于深度调整的困难阶段,融创需要积极拓展各项业务,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地产险公司在降低债务压力的同时,普遍回归轻资产经营,聚焦机构建设、物业、资产管理等赛道。今年上半年,融创中国物业管理和文旅业务板块总收入超过57亿元,合计占比提升至28.3%。其中,融创服务上半年实现收入35.5亿元,所有者应占利润1.2亿元,去年扭亏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