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黑暗到最后”吗?今天,全国27万亿城市最新经济成绩单出炉。其中,合肥前三季度GDP 10252.4亿元,同比增长5.9%,位列“万亿城市俱乐部”第三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达15.2%,创近44个月来新高,也领先于万亿城市。数据来源:各地区统计局。在全国城市地图上,合肥的崛起是有目共睹的。十年来,合肥GDP排名从全国第25位上升至第19位,成为最受关注的“黑马”城市。 2024年,合肥将成为继上海、杭州、苏州之后长三角第四个GDP过万亿、人口过千万的城市。是长三角地区不可或缺的岗位。贝希而这,产业是最有力的支撑——自合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产业走红全国以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跃升至55.8%。目前,合肥在量子信息、受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领域已形成先发优势。这一次,它能“万事如意”吗? 01 万亿GDP城市“腰区”强劲增长,竞争始终激烈2024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3507.69亿元,同比增长6.1%。排在其前面的是1.4万亿级别的郑州、福州,以及排在合肥之前的差不多20亿元的济南。后面是佛山、西安、泉州,同样是1.3万亿级别。城市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在前三今年五季度,合肥GDP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252.4亿元,一举超越福州,排名再次上升一位。 “过去20到30年,合肥一直保持快速发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排名不高的省会城市,一跃成为全国领先的城市。”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江经济带质量发展思想联盟秘书长秦遵文回顾了伦索德的演变理论。合肥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增长,主要靠创新驱动,将充分发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科研机构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合肥能够不断突破岁月的重要密码。图片来源:合肥市统计局回顾过去十年近年来,GDP排名前30的城市排名发生了明显变化。 “产业强城市”是城市崛起的明确底线。上海、北京、深圳形成稳定的尖塔,天津从前十“消失”,南京跻身前十,宁波也开始“敲”前十的大门。以“单项冠军”城市宁波为例。 2024年,宁波超越天津,排名升至全国第11位。今年,宁波GDP增速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5.4%和7.7%,天津分别为5.1%和4.6%。宁波工业动力较强,成为排名上升的重要推动力。合肥的崛起也类似。从以京东方为代表的新显示产业,到以蔚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合肥成功抓住了机遇,也带来了城市能源水平的跃升。前三季度,合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6.6%,其中车辆制造业增长10.4%。对指定产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9.8%和10.9%,占总量的80%以上。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其中锂离子电池增长54.5%、半导体分立器件增长52.2%、充电桩增长40.7%、笔记本电脑增长26.6%、工业机器人增长25.6%。近十年来,合肥GDP排名快速上升,成为GDP前30名城市中进步最快的城市之一。工业增长强劲是最大的变量。 2024年,合肥对GDP的贡献率将达到4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8%,位居万亿城市第一,创近三年新高。进入2025年,合肥我市工业增长势头不减,势头强劲。用合肥市统计局的话说,合肥“经济发展的活力和韧性持续显现”。 02 动力在哪里?如果进一步拆解合肥的产业结构,两条亮线将逐渐清晰——一是合肥工业价值的增长轨迹,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轨迹:前者对GDP的贡献率接近50%,带动规模增长;后者对GDP的贡献率接近50%,拉动规模增长。后者占全市工业比重近60%,带动结构转型。 2015年至2025年前三季度,合肥市工业增加值增速将持续高于GDP增速,支撑合肥市经济规模稳定发展。 2015年至2024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从5660.27亿元跃升至135077万元,常住人口从779万人增加到1000.02万人,相当于十年内突破八千亿级别,每年增长24.6万人。进一步看产业结构,电子信息、汽车产业逐渐成为合肥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动力。这就是外界谈论最多的合肥“赌城”的故事。 2008年,合肥携手京东方开启转型之路,一举解决当地家电行业“缺屏”问题,并以类似模式投资维信诺项目,填补产业链空白,启动新型显示产业全链升级。与此同时,合肥在长鑫、蔚来、比亚迪等项目的支持下,正着力打造“中国之都”、“新能源汽车之都”,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 “新平汽车有限公司”它也因此成为一个工业化工厂合肥安达马克,形成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及新能源存储、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高端家电、人工智能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链。 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制产业比重达到55.8%,比2015年提高24.8个百分点,成为合肥增长动力转变的鲜明注脚。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结构看,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产业近年来对合肥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加大。统计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合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产业产值将占分别占定级城市工业的3%、5%、4.5%、6.4%、2.7%、27.8%、12.5%、9.9%、1.1%。与2020年相比,新能源汽车占比大幅提升18.3%,新能源占比提升2个百分点,其他行业占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下降10.7%,但仍是第一大支柱。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产业近年来也快速增长,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03 未来轨迹 “过去合肥主要进行产业转移,当地政府提出把上海、江浙等地同级连接起来,就是为了推动创新科技,实际上也发展出了一些新兴产业。”在秦尊文看来,合肥主要遵循以下几点:呃,但现在已经在新能源汽车、新翼等新兴赛道上占据领先地位。不久前,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2025)》显示,合肥超越深圳,已跻身新型显示产业城市前十。图片来源:合肥日报(张敏 摄) 中国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占全球近50%,合肥贡献了全国近20%的份额。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显示面板制造的城市之一,合肥聚集了京东方、维信诺、康宁、彩虹液晶等190多家行业龙头,形成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链条布局。 2024年,新型显示产业产值1235.35亿元,同比增长21.5%。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肥也首屈一指。 “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今年9月发布的《环活力指数》显示,近五年来,合肥新车产业呈现跨越式发展,产量增长20余倍。今年前三季度,安徽生产汽车240.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21.6万辆,双双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合肥生产汽车133.26万辆,新能源汽车93.96万辆。目前,合肥市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位居全国第四,成为长三角新兴产业版图中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客观地说,合肥想要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城市能源水平,需要更大的经济规模,产业集群的辐射和引领能力也必须增强。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共有7个城市GDP超过万亿元。仅上海GDP就4万亿元,苏州接近2万亿元,杭州、南京、宁波都处于1.3万亿元至1.7万亿元阶段,无锡、合肥不超过1.2万亿元。 “相比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合肥还是领先的。秦尊文还指出,合肥在定量信息、受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领域优势突出。未来工业化时,可能会像深圳一样爆发。以定量技术为例,合肥已培育聚集了近百家定量相关企业,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并拥有省级以上研究中心,拥有24个开发平台和量化信息领域专利2000余项首先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到工程化、产业化的完整生态系统。当然,不可忽视的是,“未来”意味着期待,也意味着风险。一个城市必须构建起宽广、充足、长期奋斗的产业梯度,才能再现外界“为何能占据先机”的疑问。它不仅检验了这座城市的愿景,也检验了它的决心。